高本漢這個人

我想知道高本漢大師的生平資料.還有為什麼他身為一個外國人.卻能如此精通漢學到底是什麼動力讓他對漢學如此傾心的?研究成果甚至影響著當代中國文學領域.
高本漢(Bernhard Karlgren) *羅多弼 (Torbjörn Lodén) 撰/李筱眉譯 **高本漢 (1889-1978) 是首開中國歷史聲韻學研究之先驅

同時也是促使瑞典中國學變成一學門的建立者。

他生長於瑞典南方的 Smaland 省

十幾歲時就已對方言研究產生興趣

並研讀一些當地的方言著作

於1908年發表了一篇文章:〈維塔郡與摩郡的民間故事

以方言記載〉 (Folksägner från Tveta och Mo härader

upptecknade på folkmål; Folk Stories from Tveta and Mo Counties

Recorded in the Local Dialect) ;隔年〈瑞典南部與中部方言之界線[含地圖]〉 (Gränsen mellan syd-och mellansvenska mål (med karta); The Boundary bet ween South and Central Swedish Dialets [with map]) 問世。

1907年秋天他進入烏普薩拉大學主修俄文

斯拉夫學者藍道教授 (J. A. Lundell) 是他的老師

藍道教授設計了一套繕寫方言的語音表。

  由於藍道教授及其他人的貢獻

二十世紀初期比較歷史聲韻學成為一門先進的學問

深深吸引了許多有潛力的年輕人。

當高本漢還是大學生時

就決定將他學習歐洲語言及方言的方法應用到研習中文方面。

當時瑞典沒有任何一所大學教授中文

於是在1909年他取得學士學位後

靠著獲得的一小筆獎學金到俄國聖彼得堡去學基礎中文

自十一月到十二月隨伊凡諾夫教授 (A. I. Ivanov) 學習了兩個月;之後又取得另一筆獎學金到中國學習方言。

他於1910年三月前往中國

至1912年一月才返回歐洲

特別值得注意的是

儘管他在中國的時間相當短

但由於努力學習

他的中文能力足以去研究蒐集與二十四種方言語音相關的資料。

  他返回歐洲後在倫敦停留了幾個月

隨後到巴黎研讀了兩年 (1912年九月至1914年四月)

師事沙畹教授 (Edouard Chavannes) 。

在巴黎期間

結識了伯希和教授 (Paul Pelliot) 和馬伯樂教授 (Henri Maspero) 。

  1915年五月高本漢在烏普薩拉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。

論文題目:《中國聲韻學之研究》 (E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)

其中第一部分是為三千個左右他稱為 「中國古字」「注音」;事實上這些字在中國早被編纂成《廣韻集成》

於西元601年出版。

《廣韻集成》這本字典中每個字的發音都是藉由「反切法」注音的

所謂「反切法」就是用一個字的字首加上另一字的字尾合成某個字的注音。

十七世紀的讀者可以懂得這種以兩個字合成注音的方法

然而對現代人而言卻可能視其為兩個不同的字

根本不知是某個字的注音。

還好高本漢應用了研究歐洲語言時發展的比較聲韻學原則

同時研究一些中國學者

尤其是清朝文字批評主義 (古文運動) 的專家

然後再將這些字以更精確的方法編製成一套語音類表。

在博士論文出版後

他仍繼續中國古字的注音工作

到了1926年終於完成《漢語音韻學導論》 (Phonologie chinoise) 。

這部著作的中文翻譯版於1940年由中國知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、李方桂和羅長培合力完成。

  1918年九月

高本漢被聘為哥特堡大學 (University of Gothenburg) 東亞語言學與文化學系教授

主要教授中文和日文。

他的學生有瑞典人及其他國家的學人。

於 1922年他再次造訪中國

但卻是最後一次;1931年到1936年他擔任該校校長

1939年他離開哥特堡搬往斯多科爾摩

接任遠東古物博物館館長及東亞考古學教授。

  整理完成中國古字的語音之後

高本漢開始著手整理他所謂的「遠古文化」 (Archaic Chinese)

也就是紀元前一千年左右的語言文字。

這一次他主要是依據 《詩經》 (Shijing) 中的音韻。

  這些中國古字與遠古中文注音的結果於1940年首次出版


文章標籤

piojgberjkioj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